痛經通常不需要住院治療,多數患者可通過藥物調理和生活干預緩解癥狀。痛經的處理方式主要有非甾體抗炎藥止痛、口服避孕藥調節激素、熱敷緩解痙攣、規律運動改善血液循環、心理疏導減輕焦慮。
1、藥物止痛:
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萘普生、雙氯芬酸鈉能有效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減輕子宮收縮性疼痛。這類藥物需在月經來潮前1-2天開始服用效果更佳,但需注意胃腸道副作用,有消化道潰瘍病史者慎用。
2、激素調節:
短效避孕藥如屈螺酮炔雌醇片、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可通過抑制排卵降低前列腺素水平。適用于合并月經量多或周期紊亂的患者,需連續用藥3-6個月經周期,禁忌人群包括吸煙者、血栓病史者及35歲以上高血壓患者。
3、物理緩解:
下腹部熱敷能放松子宮平滑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可使用40℃左右熱水袋或暖寶寶持續熱敷15-20分鐘,配合輕柔的順時針腹部按摩效果更顯著。避免高溫燙傷皮膚,糖尿病患者需特別注意溫度控制。
4、運動干預:
每周3次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能提升內啡肽分泌,減輕痛覺敏感度。經期可進行低強度瑜伽或拉伸運動,避免劇烈運動加重盆腔充血。堅持3個月以上運動干預可使痛經程度降低30%-50%。
5、心理疏導:
認知行為療法可改善疼痛災難化思維,團體心理輔導能緩解經期焦慮。建議記錄月經日記追蹤癥狀變化,正念冥想訓練每天10-15分鐘有助于降低應激反應。嚴重焦慮抑郁患者需轉診心理科聯合治療。
日常建議保持均衡飲食,增加富含ω-3脂肪酸的三文魚、亞麻籽攝入,減少高鹽高脂食物。月經期注意腰腹部保暖,避免冷水刺激。若出現持續72小時以上劇烈疼痛、伴隨發熱或異常出血,需排查子宮內膜異位癥等器質性疾病。建立規律的睡眠周期,保證每天7-8小時睡眠有助于調節內分泌功能。長期痛經影響生活質量者建議婦科專科就診,通過超聲檢查排除子宮腺肌癥等病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