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流膿有臭味可能與外耳道炎、中耳炎、外耳道濕疹、外耳道真菌感染、膽脂瘤型中耳炎等原因有關。外耳道炎通常由細菌感染引起,表現為耳痛、耳癢、流膿等癥狀。中耳炎多與感冒或咽鼓管功能障礙有關,可能出現聽力下降、耳悶等癥狀。外耳道濕疹常由過敏或刺激導致,伴隨皮膚紅腫、脫屑。外耳道真菌感染多見于潮濕環境,分泌物呈豆腐渣樣。膽脂瘤型中耳炎屬于嚴重類型,可能破壞骨質,需及時干預。
一、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膚及皮下組織的炎癥,常見于頻繁掏耳或游泳后。致病菌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或綠膿桿菌,膿液呈黃綠色伴有腐臭味。急性期需局部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慢性反復發作者可配合硼酸酒精清潔。避免自行挖耳或進水是預防關鍵。
二、中耳炎
化膿性中耳炎多繼發于上呼吸道感染,膿液經鼓膜穿孔流出時氣味腥臭。急性期需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控制感染,慢性期可能需鼓室成形術。伴隨耳鳴或眩暈提示并發癥可能,需耳內鏡和聽力檢查明確病變范圍。
三、外耳道濕疹
過敏性體質者易發,耳道滲出液與皮屑混合后產生異味。急性期可用氫化可的松乳膏緩解瘙癢,滲液多時采用硼酸溶液濕敷。需排查洗發水、耳機等接觸性過敏原,保持耳道干燥通風。
四、外耳道真菌感染
曲霉菌或念珠菌感染常見于長期使用抗生素滴耳液者,分泌物呈白色絮狀伴霉味。確診需取分泌物鏡檢,治療選用克霉唑滴耳液等抗真菌藥物。糖尿病患者更易復發,需同步控制血糖。
五、膽脂瘤型中耳炎
膽脂瘤上皮堆積侵蝕骨質,膿液帶血且有腐敗臭味。CT檢查可顯示骨質破壞范圍,需盡早行乳突根治術清除病灶。延誤治療可能導致面癱、腦膿腫等嚴重并發癥。
日常應注意避免用尖銳物品掏耳,游泳時佩戴防水耳塞。出現耳道分泌物增多時,可用無菌棉簽輕柔清理外耳道口,切勿深入耳道內部。飲食宜清淡,減少辛辣刺激食物攝入。若癥狀持續超過3天或伴隨發熱、劇烈疼痛,須立即至耳鼻喉科就診,通過耳內鏡、分泌物培養等檢查明確病因后規范治療。自行使用滴耳液可能掩蓋病情,特別是兒童反復耳流膿需排除先天性膽脂瘤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