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拉傷通常由骨科或運動醫學科治療,嚴重時需康復醫學科介入。肌肉拉傷可能由運動損傷、肌肉過度使用、外力撞擊、熱身不足、肌肉疲勞等原因引起。
1、骨科
骨科是處理肌肉拉傷的常見科室,尤其適用于急性拉傷或伴有韌帶損傷的情況。醫生會通過體格檢查判斷拉傷程度,輕度拉傷可能建議休息和冷敷,中重度拉傷可能開具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緩釋膠囊、雙氯芬酸鈉緩釋片等緩解疼痛和炎癥。若合并肌腱斷裂或嚴重血腫,可能需超聲或MRI檢查評估是否需要手術修復。
2、運動醫學科
運動醫學科更專注于運動相關損傷的精準治療,適合運動員或反復拉傷患者。醫生會結合生物力學分析制定康復方案,可能推薦彈性繃帶固定或沖擊波治療促進組織修復。對于慢性肌肉勞損,可能使用鹽酸乙哌立松片緩解肌肉痙攣,或通過離心訓練增強肌肉耐受力。
3、康復醫學科
康復醫學科主要參與拉傷后期功能恢復,通過理療設備如超聲波、低頻電刺激加速愈合。治療師會指導漸進式拉伸和力量訓練,預防肌肉粘連和再次損傷。對于長期未愈的拉傷,可能采用富血小板血漿注射治療,配合使用活血化瘀的中成藥如跌打丸。
4、急診科
突發嚴重拉傷伴隨劇烈腫脹或活動障礙時,需急診科優先處理。醫生會排除骨折或血管神經損傷,緊急處理包括加壓包扎、患肢抬高,必要時注射糖皮質激素如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控制急性炎癥。穩定后轉專科進一步治療。
5、中醫科
中醫科通過辨證施治改善拉傷,急性期用金黃散外敷消腫止痛,慢性期采用針灸疏通經絡。可能開具活血止痛膠囊、云南白藥膠囊等中成藥,配合推拿手法松解肌肉粘連。濕熱敷和艾灸也常用于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肌肉拉傷后48小時內應遵循RICE原則休息、冰敷、加壓、抬高,避免熱敷和按摩。恢復期逐漸增加低強度活動如游泳或騎自行車,補充優質蛋白和維生素C促進肌纖維修復。運動前充分熱身,加強核心肌群和關節穩定性訓練可預防復發風險。若疼痛持續超過兩周或出現肌肉無力,應及時復查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