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戴牙套矯正牙齒可能出現牙齦萎縮、牙根吸收、牙齒松動、顳下頜關節紊亂、口腔潰瘍等后遺癥。牙套矯正過程中需定期復查,嚴格遵循醫囑護理,多數后遺癥可預防或緩解。
1、牙齦萎縮
長期機械力作用可能導致牙齦邊緣退縮,牙根部分暴露。正畸治療中不當的加力方式或口腔衛生不良會加重萎縮風險。日常使用軟毛牙刷配合牙縫刷清潔,選擇含氟牙膏有助于維護牙齦健康。若出現牙齦紅腫出血,需及時聯系正畸醫生調整矯治方案。
2、牙根吸收
持續正畸壓力可能造成牙根尖端逐漸溶解,嚴重時影響牙齒穩定性。青少年患者發生率高于成人,與矯治力大小和持續時間相關。通過數字化矯治力監測系統可降低風險,治療期間每半年需拍攝X線片評估牙根狀態。
3、牙齒松動
牙齒在移動過程中會出現生理性松動,通常矯治結束后逐漸恢復。但存在牙周疾病或骨質疏松者可能發生病理性松動。矯正前需完善牙周治療,治療中避免啃咬硬物,使用咬膠訓練器增強牙周耐受性。
4、顳下頜關節紊亂
咬合關系改變可能引發關節彈響、疼痛等癥狀。多見于深覆合或反頜矯正病例,與頜位調整過程中肌肉適應不良有關。采用漸進式調頜墊配合關節區熱敷可改善癥狀,嚴重者需聯合口腔頜面外科會診。
5、口腔潰瘍
矯治器摩擦黏膜導致創傷性潰瘍最常見,多發生于矯治初期。使用正畸保護蠟覆蓋尖銳部件,含漱康復新液促進創面愈合。反復發作需排查維生素缺乏或免疫因素,必要時補充復合維生素B族。
正畸治療期間應保持每日三次巴氏刷牙法清潔,避免食用粘性過高或過硬食物。定期使用沖牙器清除托槽周圍菌斑,每餐后含漱氯己定漱口水降低齲齒風險。出現持續疼痛或矯治器脫落等情況須48小時內復診,睡眠時佩戴頜墊可減少磨牙對矯治效果的影響。完成矯正后需按醫囑佩戴保持器,前半年全天佩戴,之后逐步過渡到夜間佩戴,防止牙齒移位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