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褥感染可能由產道損傷、胎盤殘留、貧血、胎膜早破、泌尿系統感染等原因引起。產褥感染是指分娩及產褥期生殖道受病原體侵襲,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1、產道損傷
分娩過程中產道可能出現撕裂傷或會陰切口,創面暴露易被細菌感染。常見病原體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等。輕微損傷可通過碘伏消毒處理,嚴重撕裂需縫合后使用頭孢曲松鈉等抗生素預防感染。保持會陰清潔干燥,每日用溫水沖洗并勤換衛生巾。
2、胎盤殘留
胎盤或胎膜組織未完全排出時,殘留物成為細菌培養基。患者可能出現惡露異味、持續出血伴發熱。超聲檢查可確診,需行清宮術清除殘留組織,術后靜脈滴注甲硝唑聯合青霉素抗感染。哺乳期用藥需選擇不影響母乳的藥物。
3、貧血
妊娠期貧血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易發生產褥感染。血紅蛋白低于110g/L時感染風險顯著增加。輕度貧血可補充硫酸亞鐵片和維生素C,重度貧血需輸注濃縮紅細胞。產后應繼續補鐵3個月,多進食動物肝臟、菠菜等富鐵食物。
4、胎膜早破
破膜時間超過12小時未分娩,病原體可經陰道上行感染。B族鏈球菌感染常見于胎膜早破病例。預防性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可降低感染率。破膜后需監測體溫和血象,出現宮縮乏力或發熱應立即進行血培養檢查。
5、泌尿系統感染
導尿管留置或產后尿潴留易引發尿路感染,細菌可經淋巴系統擴散至子宮。典型癥狀包括尿頻尿痛伴腰酸,中段尿培養可明確致病菌。治療選用呋喃妥因或磷霉素氨丁三醇,同時鼓勵多飲水沖刷尿道。產后6小時內應盡早自主排尿。
預防產褥感染需從孕期開始加強營養,糾正貧血,控制妊娠期糖尿病等基礎疾病。分娩時嚴格無菌操作,避免不必要的陰道檢查。產后保持外陰清潔,及時排空膀胱,惡露異常或體溫超過38℃需立即就醫。哺乳期用藥需咨詢避免影響嬰兒健康。適當進行凱格爾運動促進盆底恢復,但感染急性期應臥床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