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無力發軟可能由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因素引起。常見原因包括電解質紊亂、腰椎間盤突出、腦血管疾病、重癥肌無力以及周期性麻痹。早期表現為行走易疲勞,進展期可能出現站立困難,嚴重時可伴隨肌肉萎縮或癱瘓。
鉀鈉鈣鎂等電解質失衡是導致肢體無力的常見生理因素。高溫環境大量出汗、長期腹瀉或過度節食可能引發低鉀血癥,表現為下肢對稱性肌力下降。輕度缺鉀可通過口服香蕉、橙子等富鉀食物改善,中重度需在醫生指導下補充氯化鉀緩釋片。
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時,可能引發單側下肢放射性無力伴麻木感。久坐、彎腰搬重物等機械壓力是主要誘因。急性期需臥床休息,配合牽引治療;慢性期可嘗試游泳、臀橋鍛煉等康復訓練。若出現馬尾綜合征大小便失禁需緊急手術減壓。
腦梗死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可能導致突發性下肢無力,常伴隨言語含糊、面部歪斜。高血壓、糖尿病、房顫是主要危險因素。發病4.5小時內可通過靜脈溶栓治療,恢復期需長期服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等藥物預防復發。
重癥肌無力患者晨輕暮重的肢體無力具有特征性,與神經肌肉接頭處自身抗體相關。新斯的明試驗可輔助診斷,治療需使用溴吡斯的明調節神經遞質,嚴重者需胸腺切除。避免過度勞累和感染是關鍵預防措施。
周期性麻痹多見于青壯年男性,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后易發作。發作期血鉀常低于3.0mmol/L,需靜脈補鉀治療。平時應避免暴飲暴食,甲亢患者需同步治療原發病。遺傳性周期麻痹患者需終身低鈉飲食。
當無力癥狀持續超過72小時、進行性加重或伴隨發熱、二便失禁時,建議立即就診神經內科。肌電圖、頭顱MRI和血清肌酶譜檢查可幫助明確病因。老年人突發下肢無力需優先排除腦血管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