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蟲病可通過吡喹酮、阿苯達唑、三氯苯達唑等藥物治療,通常由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魚蝦、接觸污染水源、生熟食混用、衛生條件差、糞便污染水體等原因引起。
1、吡喹酮:吡喹酮是治療肝吸蟲病的首選藥物,能有效殺滅成蟲和蟲卵。該藥通過破壞蟲體表皮細胞導致寄生蟲死亡,需在醫生指導下規范用藥。治療期間可能出現頭暈、腹痛等輕微不良反應,通常不影響繼續用藥。
2、阿苯達唑:阿苯達唑通過抑制寄生蟲對葡萄糖的攝取發揮作用,對幼蟲和成蟲均有殺滅效果。該藥需連續服用數日才能達到理想療效,用藥期間需監測肝功能。孕婦及兩歲以下兒童禁用。
3、三氯苯達唑:三氯苯達唑對肝吸蟲代謝過程產生干擾,特別適用于對吡喹酮耐藥的患者。治療期間需配合護肝藥物使用,避免飲酒加重肝臟負擔。嚴重肝功能不全者需調整劑量。
4、病因控制:肝吸蟲病多與生食淡水魚蝦有關,可能與華支睪吸蟲、麝貓后睪吸蟲等寄生蟲感染有關,通常表現為腹痛、腹瀉、肝區不適等癥狀。徹底煮熟食材可殺滅囊蚴,處理生食后需徹底清潔廚具。
5、輔助治療:慢性感染者需配合護肝治療,水飛薊素、甘草酸制劑等可改善肝功能。重度貧血患者需補充鐵劑和維生素B12,合并膽道梗阻時需考慮內鏡或手術治療。
預防肝吸蟲病需避免生食淡水魚蝦,烹飪時保證食材中心溫度達到70℃以上并持續1分鐘。加強糞便管理防止污染水源,處理食材時生熟分開。定期進行寄生蟲篩查,流行區居民建議每半年檢查一次糞便蟲卵。出現持續腹痛、黃疸等癥狀需及時就醫,慢性感染者需每3個月復查肝功能及腹部超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