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出血通常由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產道損傷及凝血功能障礙四大原因引起。產后24小時內出血量超過500毫升剖宮產超過1000毫升即可診斷,是分娩期嚴重并發癥之一。
子宮收縮乏力是最常見原因,約占70%-80%。分娩過程中子宮肌纖維過度拉伸如多胎妊娠、羊水過多、產程延長或使用過量鎮靜劑均可導致收縮力減弱。輕度表現為持續性少量出血,可通過按摩子宮、注射縮宮素改善;嚴重者需行子宮動脈栓塞術或子宮切除術。
胎盤因素包括胎盤滯留、胎盤植入及胎盤部分殘留。胎盤滯留多因第三產程處理不當,需人工剝離;胎盤植入與子宮內膜損傷有關,可能需介入治療或子宮切除;胎盤殘留常伴隨不規則出血,超聲引導下清宮術是主要處理方式。
產道損傷多見于急產、巨大兒分娩或手術助產,表現為鮮紅色血液涌出。會陰裂傷需分層縫合,宮頸裂傷超過2厘米需手術修復,陰道血腫需切開引流。隱匿性血腫可能引起休克,需密切監測血紅蛋白變化。
凝血功能障礙相對少見,可能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胎盤早剝或羊水栓塞相關。患者除出血外還出現皮下瘀斑、針眼滲血等表現,需輸注新鮮冰凍血漿、冷沉淀或血小板。遺傳性血友病孕婦需提前備好凝血因子制劑。
產后出血的處理需根據病因采取針對性措施,同時注意補充血容量、預防感染。所有產婦分娩后均應密切觀察2小時,監測血壓、脈搏及陰道出血量。出現頭暈、心悸等休克表現時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