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量少且經期延長醫學上稱月經過少合并經期延長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常見原因包括內分泌失調、子宮內膜損傷、慢性疾病等。以下是及應對建議:
##常見原因
1. 內分泌紊亂
多囊卵巢綜合征、甲狀腺功能減退等疾病會導致激素分泌異常,影響子宮內膜正常脫落。這類情況常伴隨痤瘡、脫發或體重增加,需通過性激素六項、甲狀腺功能檢查確診。
2. 子宮內膜損傷
多次人工流產、宮腔粘連阿舍曼綜合征可能使子宮內膜基底層受損,表現為月經量持續減少且經期拖尾。宮腔鏡檢查是明確診斷的主要手段。
3. 慢性消耗性疾病
重度貧血、結核病或慢性肝腎功能不全等疾病會導致全身營養狀況下降,進而影響月經。患者往往伴有乏力、面色蒼白等全身癥狀。
4. 精神心理因素
長期壓力、焦慮可能通過下丘腦-垂體軸抑制卵巢功能,引發月經異常。這類情況通常為一過性,改善情緒后多可自行恢復。
5. 藥物影響
長期服用避孕藥、抗抑郁藥或化療藥物可能干擾月經周期。需結合用藥史評估,必要時調整用藥方案。
##應對措施
內分泌調理
確診多囊卵巢綜合征者可遵醫囑使用短效避孕藥如炔雌醇環丙孕酮片或胰島素增敏劑;甲狀腺功能減退需補充左甲狀腺素鈉。
內膜修復治療
宮腔粘連患者需行宮腔鏡分離術,術后配合雌孕激素序貫療法促進內膜再生。
營養支持
貧血患者應補充鐵劑、維生素B12,同時增加紅肉、動物肝臟等富含鐵元素食物的攝入。
心理干預
通過正念訓練、心理咨詢緩解壓力,保證每日7-8小時睡眠。
若月經異常持續3個月以上,或伴隨劇烈腹痛、異常出血,建議盡早就診婦科完善超聲、激素水平等檢查。40歲以上女性出現此類癥狀需排除圍絕經期變化或子宮內膜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