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水腫可通過定期產檢、調整母體飲食、藥物治療、宮內輸血、提前分娩等方式處理。胎兒水腫通常由母體貧血、Rh血型不合、胎兒心臟異常、染色體異常、宮內感染等原因引起。
1、定期產檢:
通過超聲檢查監測胎兒水腫程度及進展,評估胎盤功能及羊水量。重點觀察胎兒皮下水腫、胸腔積液、腹水等表現,結合胎心監護判斷胎兒宮內狀況。建議高危孕婦每2周復查一次超聲,必要時進行胎兒心臟彩超檢查。
2、調整母體飲食:
母體營養不良可能導致胎兒蛋白合成不足。每日增加20g優質蛋白攝入,選擇魚肉、雞胸肉、大豆等食物。補充含鐵豐富的動物肝臟和深綠色蔬菜,改善母體貧血狀態。限制高鹽飲食,每日鈉攝入控制在3g以內。
3、藥物治療:
母體免疫性水腫可使用地塞米松促進胎兒肺成熟,劑量為6mg每12小時肌注。Rh陰性孕婦發生同種免疫時,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預防抗體產生。宮內感染引發的水腫需根據藥敏結果選擇阿奇霉素或青霉素類抗生素。
4、宮內輸血:
嚴重貧血胎兒可通過臍靜脈穿刺進行宮內輸血,提升胎兒血紅蛋白至100g/L以上。操作需在超聲引導下完成,每次輸血量按胎兒體重10-15ml/kg計算。術后監測胎心變化,預防穿刺相關并發癥。
5、提前分娩:
孕周達34周且胎兒肺成熟時,可考慮剖宮產終止妊娠。分娩前完成促胎肺成熟治療,新生兒科團隊需提前做好搶救準備。極早產兒出生后立即進行胸腔穿刺引流,必要時使用高頻振蕩通氣。
孕婦每日應保證30分鐘散步等低強度運動,避免長時間仰臥位。飲食中增加核桃、亞麻籽等ω-3脂肪酸來源,每周食用海魚2-3次。保持左側臥位休息,每日記錄胎動次數。出現胎動減少或陰道流液時需立即就醫,產后定期隨訪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