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性皮炎可能由遺傳易感性、免疫系統異常、環境過敏原刺激、皮膚屏障功能障礙、微生物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過避免接觸過敏原、外用糖皮質激素、口服抗組胺藥、皮膚保濕修復、光療等方式治療。
1、遺傳因素:
家族中有特應性皮炎或過敏性疾病史的人群患病風險顯著增高,特定基因突變會導致皮膚屏障蛋白如絲聚蛋白表達缺陷。這類患者需長期使用無刺激的醫學護膚品維持皮膚屏障,避免使用堿性清潔產品。
2、免疫異常:
Th2型免疫反應過度激活促使IgE抗體大量產生,接觸塵螨、花粉等過敏原后引發肥大細胞脫顆粒。發病期間可短期使用糠酸莫米松乳膏,配合氯雷他定等第二代抗組胺藥控制瘙癢。
3、環境刺激:
鎳金屬飾品、染發劑中的對苯二胺等化學物質直接誘發接觸性皮炎,夏季紫外線輻射會加重癥狀。建議選擇純棉衣物,新購服飾需充分洗滌,外出時使用物理防曬霜。
4、皮膚屏障受損:
角質層神經酰胺含量降低導致經皮水分丟失增加,金黃色葡萄球菌定植可產生超抗原加重炎癥。每日涂抹含神經酰胺的潤膚霜,嚴重滲液時采用硼酸溶液濕敷。
5、微生物感染:
皮膚表面馬拉色菌過度繁殖可能誘發脂溢性皮炎樣表現,合并皰疹病毒感染會出現Kaposi水痘樣疹。確診后需聯用酮康唑洗劑和阿昔洛韋乳膏進行抗微生物治療。
日常建議穿著寬松純棉衣物,每周食用三文魚、核桃等富含omega-3脂肪酸食物,洗澡水溫控制在37℃以下,沐浴后3分鐘內涂抹保濕霜。瘙癢劇烈時可冷敷患處,避免搔抓導致繼發感染。病程超過兩周或出現全身癥狀需及時就診皮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