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妊娠無法完全預防,但可通過降低風險因素減少發生概率。高危人群需通過孕前檢查、規范避孕等方式主動干預。
一、降低可控風險因素:
慢性輸卵管炎是異位妊娠的主要誘因,需積極治療盆腔炎癥性疾病。保持單一性伴侶、正確使用避孕套可降低衣原體感染風險。人工流產術后嚴格遵醫囑抗感染治療,避免繼發輸卵管粘連。吸煙者孕前6個月需戒煙,尼古丁會破壞輸卵管纖毛功能。輔助生殖技術受孕者應嚴格監測激素水平,避免胚胎移植后發生宮外游走。
二、識別不可控風險因素:
輸卵管發育異?;蚣韧中g史者,孕前需進行輸卵管造影評估。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盆腔粘連風險較高,建議腹腔鏡探查后試孕。宮內節育器避孕失敗時異位妊娠風險增加5倍,取環后應避孕3個月再受孕。促排卵藥物可能導致多胎妊娠,其中10%會發生異位妊娠,用藥期間需超聲監測卵泡發育。
計劃懷孕前3個月應完成TORCH篩查和甲狀腺功能檢測,存在亞臨床感染需治愈后再受孕。日常避免穿緊身褲、久坐等影響盆腔血液循環的行為,每周保持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飲食注意補充維生素E和鋅元素,適量食用堅果、深海魚等抗炎食物。出現停經后陰道點滴出血或單側下腹隱痛,需立即就醫排除異位妊娠,血HCG檢測聯合陰道超聲是確診金標準。確診后根據胚胎活性選擇甲氨蝶呤藥物治療或腹腔鏡手術,保留生育功能者術后需避孕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