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時出血伴隨撕裂感,多數由肛管直腸交界處機械性損傷引起。常見原因包括肛裂、痔瘡急性發作、直腸黏膜損傷等,其中肛裂占比最高約70%。出血通常呈鮮紅色,附著于糞便表面或便后滴血。
肛裂是最可能的病因。典型表現為排便時刀割樣疼痛和少量鮮血,疼痛可持續數小時。新鮮肛裂多因便秘時干硬糞便劃傷肛管皮膚導致,陳舊性肛裂可能伴有哨兵痔和肛乳頭肥大。改善排便習慣是治療關鍵,可嘗試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燕麥、火龍果、奇亞籽,配合溫水坐浴緩解括約肌痙攣。
血栓性外痔急性期也可能出現類似癥狀。痔核表面黏膜破損時會產生撕裂感,多伴有肛門腫物突出和局部壓痛。急性期需避免久坐久蹲,局部使用痔瘡膏如馬應龍麝香痔瘡膏、太寧栓可減輕炎癥。若血栓較大或反復發作,需考慮手術切除。
直腸黏膜損傷常見于腹瀉頻繁或異物刺激。排便次數增多導致黏膜充血水腫,輕微摩擦即可引發出血。這類損傷通常較表淺,保持肛門清潔并使用黏膜保護劑如康復新液有助于修復。
少數情況下需警惕炎癥性腸病或直腸腫瘤。若出血持續超過2周、伴隨黏液膿血便或體重下降,建議盡早就醫進行腸鏡檢查。肛門指診和肛門鏡能快速鑒別大部分常見病因。
日常護理需注意每日飲水量不低于1500毫升,排便時避免過度用力。癥狀加重或出現發熱、肛門持續脹痛時,提示可能繼發感染,需急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