燙傷后正確處理可顯著降低留疤風險。燙傷處理主要包括冷水沖洗、消毒保護、藥物干預和醫學修復四個關鍵環節,疤痕形成與燙傷深度、感染控制和修復方式密切相關。
冷水沖洗是燙傷急救的首要步驟。發生燙傷后立即用15-25℃流動清水沖洗20-30分鐘,可有效降低皮膚溫度,阻止熱力繼續向深層組織擴散。淺二度燙傷表現為皮膚紅腫、起水泡,此時持續冷療能減輕炎癥反應。避免使用冰塊直接冷敷,防止造成凍傷。
消毒保護創面是預防感染的關鍵。沖洗后用碘伏或生理鹽水清潔創面,覆蓋無菌紗布或醫用敷料。小水泡無需刺破,大水泡需由醫護人員處理。保持創面濕潤環境可選用含銀離子敷料或 hydrocolloid 水膠體敷料,這類敷料能吸收滲出液同時形成保護屏障。
藥物干預需根據燙傷程度選擇。淺層燙傷可使用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促進上皮再生,中重度燙傷可能需要磺胺嘧啶銀乳膏預防感染。疤痕增生風險高的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硅酮類疤痕貼或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
深度燙傷需醫學修復干預。深二度及以上燙傷可能需要進行清創術、植皮手術或皮瓣移植。二氧化碳點陣激光、脈沖染料激光等光電治療可改善成熟期疤痕。壓力療法通過穿戴彈力衣持續6-12個月,能有效抑制疤痕增生。
燙傷后3-6個月是疤痕防治關鍵期。新生疤痕呈紅色時應避免日光直射,堅持使用醫用硅酮產品。疤痕瘙癢時可冷敷緩解,切忌抓撓。關節部位燙傷需早期進行功能鍛煉,防止疤痕攣縮影響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