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脫發可通過藥物治療、激光治療、植發手術等方式改善,毛囊未完全萎縮時頭發可能再生。脂溢性脫發通常由遺傳因素、雄激素水平異常、皮脂分泌過剩、毛囊微小化、炎癥反應等原因引起。
1、遺傳因素:
約70%患者存在家族遺傳史,與AR基因敏感度相關。這類脫發表現為前額及頭頂頭發逐漸稀疏,早期可通過米諾地爾、非那雄胺等藥物延緩進展,避免過度燙染減少毛囊刺激。
2、雄激素影響:
雙氫睪酮DHT攻擊毛囊導致萎縮,男性多見M型發際線后退。口服非那雄胺可降低DHT濃度,女性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螺內酯,配合低糖飲食減少皮脂分泌。
3、皮脂分泌過剩:
過量皮脂堵塞毛囊引發炎癥,表現為頭皮油膩伴黃色鱗屑。每周2-3次使用酮康唑洗劑控油,避免高脂飲食,適當補充維生素B族改善脂質代謝。
4、毛囊微小化:
毛囊持續萎縮會導致毛發變細軟,可能與毛乳頭細胞功能減退有關。微針滾輪刺激配合富含多肽的育發液,或低強度激光治療可激活毛囊活性。
5、炎癥反應:
馬拉色菌過度繁殖誘發慢性炎癥,伴隨瘙癢紅腫。局部涂抹含克林霉素的消炎藥水,嚴重時需口服異維A酸控制炎癥,同時保持枕巾清潔。
日常需避免熬夜及精神緊張,每周進行30分鐘有氧運動促進血液循環。飲食注意補充蛋白質、鋅、鐵等營養素,可食用三文魚、菠菜、堅果等食物。頭皮護理建議選用無硅油洗發水,水溫不超過38℃。若脫發區域已形成光滑頭皮,需考慮毛囊單位提取術FUE或毛囊單位移植術FUT等植發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