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泡型腳氣通常是指水皰型足癬,屬于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主要表現為足底或趾間出現群集或散在的小水皰,伴有瘙癢或灼熱感。水皰型足癬主要由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等皮膚癬菌感染引起,可通過接觸傳染,常見于潮濕悶熱環境或足部多汗人群。
1、病因與傳播
水皰型足癬的致病菌多通過直接接觸感染者的皮屑或間接接觸污染的鞋襪、浴具傳播。足部長期處于潮濕環境、穿透氣性差的鞋襪、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可增加感染概率。紅色毛癬菌能分解角質蛋白,在表皮角質層繁殖后引發炎癥反應,導致水皰形成。
2、典型癥狀
初期表現為針尖至米粒大小的深在性小水皰,皰壁厚且不易破裂,多出現在足弓或趾縫。水皰干涸后形成環狀脫屑,可能伴隨劇烈瘙癢。搔抓可能導致繼發細菌感染,出現膿皰或蜂窩織炎。部分患者會反復發作,夏季加重冬季緩解。
3、診斷方法
臨床診斷主要依據典型皮損表現,必要時可通過氫氧化鉀鏡檢發現菌絲或孢子確診。需與汗皰疹、接觸性皮炎等疾病鑒別。頑固性病例可進行真菌培養明確菌種,合并細菌感染時需做膿液細菌培養。
4、藥物治療
可遵醫囑使用聯苯芐唑乳膏、特比萘芬噴霧劑等抗真菌藥物,嚴重者口服伊曲康唑膠囊。合并細菌感染時需聯合莫匹羅星軟膏。用藥需堅持至癥狀消失后繼續使用一段時間以防復發,趾間糜爛型需保持局部干燥。
5、預防措施
日常需選擇吸濕透氣的棉襪和鞋具,避免與他人共用拖鞋或修腳工具。公共浴池建議穿防水拖鞋,浴后及時擦干足部。定期用抗真菌粉劑撒鞋襪,家庭成員有感染者需同步治療。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制血糖以減少感染風險。
水皰型足癬患者應避免搔抓皮損,每日用溫水清潔后徹底擦干,尤其注意趾縫干燥。飲食上減少辛辣刺激食物攝入,適當補充維生素B族增強皮膚抵抗力。癥狀持續未緩解或出現紅腫熱痛等繼發感染表現時,須及時到皮膚科就診進行規范治療,不可自行刺破水皰以免加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