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覺時皮膚瘙癢而白天無癥狀,可能與夜間生理變化、環境因素或潛在皮膚病有關。常見原因有皮膚干燥、過敏反應、疥瘡、特應性皮炎、慢性蕁麻疹等。
1. 皮膚干燥
夜間室內濕度降低或洗澡后未及時保濕,導致角質層水分流失加劇。皮脂腺夜間分泌減少,屏障功能減弱引發瘙癢。建議使用無刺激保濕霜,避免高溫洗澡,臥室可放置加濕器。
2. 過敏反應
床單螨蟲、洗滌劑殘留等過敏原在夜間接觸皮膚,誘發組胺釋放。夜間副交感神經興奮會放大癢覺感知。需定期高溫清洗寢具,選擇低敏材質,必要時可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組胺藥物。
3. 疥瘡感染
疥螨在溫暖被褥中活動增強,其分泌物引發夜間劇癢。指縫、腕部等部位可能出現丘疹或隧道樣皮損。確診需皮膚鏡檢,外用硫軟膏或苯甲酸芐酯乳膏需全身涂抹。
4. 特應性皮炎
夜間皮質醇水平下降導致炎癥反應加重,搔抓會形成越抓越癢的惡性循環。肘窩、腘窩常見苔蘚樣變。短期可用氫化可的松軟膏控制,長期需修復皮膚屏障。
5. 慢性蕁麻疹
體溫升高和血流加快促使肥大細胞脫顆粒,風團多在夜間顯現。壓力、感染等可誘發,需排查潛在病因。奧洛他定等二代抗組胺藥可抑制癥狀,嚴重時需生物制劑干預。
建議記錄瘙癢發作特點與部位,避免過度搔抓導致繼發感染。棉質寬松睡衣減少摩擦,保持室溫18-22℃為宜。若持續兩周未緩解或伴皮疹、發熱,需排查肝腎功能異常、糖尿病等系統性疾病。日常可補充維生素B族和Omega-3脂肪酸,有助于維持皮膚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