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生幾天的嬰兒拉肚子需要根據病因采取不同治療措施,常見處理方法有調整喂養方式、補充水分、使用益生菌制劑、控制感染、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新生兒腹瀉可能由喂養不當、乳糖不耐受、腸道感染、牛奶蛋白過敏、抗生素使用等因素引起。
1、調整喂養方式
母乳喂養的嬰兒需保持正確銜乳姿勢,避免吸入過多空氣。配方奶喂養應按標準比例調配,奶具嚴格消毒。少量多次喂養可減輕胃腸負擔,每次喂奶后豎抱拍嗝。母親飲食需避免高糖高脂及易致敏食物,乳制品攝入量可暫時減少觀察效果。
2、補充水分
每2-3小時補充5-10毫升口服補液鹽溶液,采用小勺或滴管緩慢喂入。觀察尿量應保持每天6-8次,前囟無凹陷。母乳中含有電解質和抗體,應繼續按需哺乳。出現口唇干燥、皮膚彈性下降等脫水表現時需立即就醫。
3、使用益生菌制劑
可選用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等微生態制劑調節腸道菌群。這類藥物能競爭性抑制致病菌定植,促進腸黏膜修復。使用時應以37℃以下溫水或奶液沖服,避免與抗生素同服。療程通常持續1-2周。
4、控制感染
細菌性腸炎可考慮頭孢克肟顆粒、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干混懸劑等抗生素。輪狀病毒感染者主要采取對癥支持治療。所有藥物使用必須嚴格遵醫囑,新生兒禁止自行服用止瀉藥。發熱超過38℃或便中帶血需立即進行大便常規和血常規檢查。
5、密切觀察病情
記錄排便次數、性狀和量的變化,注意有無嘔吐、嗜睡等伴隨癥狀。體重每日監測,持續腹瀉超過3天或體重下降需復診。便標本應留取新鮮部分送檢,尿布疹患兒需及時清潔并涂抹氧化鋅軟膏。任何異常哭鬧、腹脹或呼吸急促都提示需急診處理。
新生兒腹瀉期間應維持適宜室溫,避免腹部受涼。每次便后溫水清洗臀部,輕柔拭干后涂抹護臀霜。接觸嬰兒前必須洗手,患病期間減少探視。母乳喂養母親需保證充足休息和營養攝入,配方奶喂養者可短期改用低乳糖或無乳糖配方。若出現拒奶、眼窩凹陷、四肢冰涼等危重表現,應立即前往新生兒科急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