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黏膜內脫垂是指直腸黏膜層在排便時向下移位但未脫出肛門外的一種病理狀態,多與盆底肌松弛、長期便秘等因素有關。
1、解剖結構異常
直腸黏膜內脫垂常因直腸與肛管解剖結構異常導致。直腸黏膜層與肌層連接松弛時,黏膜容易在腹壓增加時向下滑動。這種情況多見于中老年女性,可能與分娩損傷或激素水平變化有關。早期表現為排便不盡感,肛門指檢可觸及松弛的黏膜皺襞。
2、長期腹壓增高
慢性便秘、長期咳嗽等導致腹壓持續增高的因素可能誘發直腸黏膜內脫垂。排便時過度用力會使直腸黏膜受到向下推力,反復刺激導致黏膜層與肌層分離。患者常有排便困難、肛門墜脹等癥狀,嚴重時可能出現黏膜充血或糜爛。
3、盆底肌功能障礙
盆底肌群松弛或協調性下降是重要誘因。分娩創傷、年齡增長等因素可減弱盆底支撐力,使直腸黏膜失去固定支撐。部分患者伴有壓力性尿失禁或子宮脫垂,生物反饋訓練可幫助改善盆底肌功能。
4、炎癥刺激
慢性直腸炎、放射性腸炎等炎癥性疾病可能導致黏膜層與肌層黏連減弱。炎癥反復發作會造成黏膜水腫、脆性增加,在排便時更容易發生移位。這類患者往往伴有肛門分泌物增多、里急后重等炎癥表現。
5、神經調節異常
支配直腸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可能影響黏膜與肌層的協調運動。糖尿病神經病變、脊髓損傷等疾病患者發病率較高,表現為直腸感覺減退和排便反射異常。神經電生理檢查有助于明確診斷。
直腸黏膜內脫垂患者應注意保持規律排便習慣,每日攝入足夠膳食纖維和水分,避免久坐久站。可進行提肛運動增強盆底肌力,癥狀明顯者需就醫評估,必要時考慮硬化劑注射或黏膜切除等治療。合并便秘者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聚乙二醇4000散等緩瀉劑,避免自行濫用刺激性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