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上長紅色的小疙瘩可能是濕疹、接觸性皮炎、足癬、蟲咬皮炎或毛囊炎等皮膚問題引起的。紅色小疙瘩通常伴有瘙癢、紅腫等癥狀,具體病因需結合皮損形態和病史綜合判斷。
1、濕疹
濕疹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可能與過敏、遺傳或環境刺激有關。腳部濕疹常對稱分布,表現為紅色丘疹伴滲出傾向,易反復發作。急性期可遵醫囑使用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他克莫司軟膏或鹵米松乳膏,避免搔抓和熱水燙洗。保持足部干燥清潔,穿純棉透氣襪有助于緩解癥狀。
2、接觸性皮炎
接觸性皮炎由皮膚接觸過敏原或刺激物引發,如新鞋材質、洗滌劑等。皮損邊界清晰,表現為密集紅色丘疹或水皰,伴有灼熱感。需立即脫離致敏物質,局部冷敷緩解癥狀。醫生可能建議使用爐甘石洗劑、地奈德乳膏或莫米松乳膏,嚴重時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組胺藥物。
3、足癬
足癬由真菌感染引起,常見于趾縫和足底,表現為紅色丘疹、脫屑或水皰,伴有明顯瘙癢。具有傳染性,需避免共用拖鞋等物品。確診后需規范使用抗真菌藥物如聯苯芐唑乳膏、特比萘芬噴霧劑或酮康唑洗劑,療程一般持續數周。穿透氣鞋襪并保持足部干燥可預防復發。
4、蟲咬皮炎
蚊蟲叮咬可能導致局部過敏反應,形成紅色風團樣丘疹,中央可見叮咬痕跡。癥狀多在24小時內加重,伴有劇烈瘙癢。可外用清涼止癢藥物如復方薄荷腦軟膏,避免抓撓繼發感染。對蜂蜇等嚴重反應需及時就醫,必要時使用腎上腺素筆等急救措施。
5、毛囊炎
細菌感染毛囊會引起紅色膿皰狀丘疹,常見于多汗或剃毛后的腳部皮膚。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主要致病菌,表現為疼痛性紅色結節。輕度可外用夫西地酸乳膏或莫匹羅星軟膏,嚴重時需口服抗生素。日常需注意皮膚消毒,避免穿緊身鞋襪摩擦患處。
建議每日用溫水清潔足部后完全擦干,選擇無香料沐浴露減少刺激。穿著吸濕排汗的棉質襪子,定期更換鞋墊。避免長時間穿不透氣的橡膠鞋或高跟鞋。若紅色疙瘩持續不消退、擴散或伴隨發熱等全身癥狀,應及時到皮膚科就診排查特異性皮炎、銀屑病等潛在疾病。飲食上減少辛辣刺激,適量補充維生素B族和鋅元素有助于皮膚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