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脂溢性皮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主要發生在皮脂腺豐富的區域如面部、頭皮等,表現為紅斑、油膩鱗屑伴瘙癢。該病可能與馬拉色菌定植、皮脂分泌異常、皮膚屏障功能障礙、免疫反應失調、遺傳因素等有關。治療方式包括抗真菌藥物、局部免疫調節劑、保濕修復、光療及生活方式調整。
1、馬拉色菌感染:馬拉色菌過度繁殖可分解皮脂產生游離脂肪酸,刺激皮膚引發炎癥。使用酮康唑洗劑、環吡酮胺乳膏等抗真菌藥物可抑制真菌活性,聯合二硫化硒洗劑每周2-3次清潔可減少復發。
2、皮脂分泌亢進:雄激素水平升高或氣候濕熱導致皮脂腺功能活躍。選擇含鋅吡啶硫酮的控油潔面產品,避免高糖高脂飲食,適當補充維生素B族可調節皮脂代謝。
3、皮膚屏障受損:過度清潔或濫用化妝品破壞角質層完整性。需選用含神經酰胺、膽固醇的醫學護膚品,溫水潔面后及時涂抹保濕霜,修復期間暫停去角質護理。
4、免疫異常反應:Th2型免疫應答增強引發局部炎癥。短期外用1%氫化可的松或0.1%他克莫司軟膏控制急性期癥狀,嚴重者可口服小劑量多西環素調節免疫。
5、遺傳易感性:某些HLA基因型個體更易患病。這類患者需注重長期管理,冬季加強保濕,夏季做好防曬,避免熬夜、壓力等誘發因素,必要時采用窄譜UVB光療。
日常護理應選擇無皂基弱酸性清潔產品,避免使用含酒精、香料的護膚品。飲食建議增加三文魚、核桃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限制乳制品及辛辣刺激食物攝入。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睡眠,適度運動促進新陳代謝。癥狀持續加重或繼發感染時需及時就醫,頑固性病例可考慮聯合紅藍光治療或低濃度水楊酸煥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