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潰瘍可能導致感染擴散、組織壞死、瘢痕形成、功能障礙和全身性并發癥。皮膚潰瘍的危害主要有繼發感染、慢性不愈、癌變風險、活動受限和心理影響。
1、繼發感染
皮膚潰瘍創面長期暴露易被細菌侵襲,常見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鏈球菌感染。感染可表現為紅腫熱痛加劇、膿性分泌物增多,嚴重時引發蜂窩織炎或敗血癥。需定期消毒創面并使用抗生素軟膏,深度感染需口服頭孢克洛或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等藥物。
2、慢性不愈
下肢靜脈性潰瘍或糖尿病足潰瘍可能持續數月不愈合,與局部血液循環障礙、高血糖環境有關。長期不愈會導致創面擴大加深,增加治療難度。需通過清創術、負壓引流促進愈合,配合使用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等生物制劑。
3、癌變風險
超過十年的慢性皮膚潰瘍可能發生癌變,形成Marjolin潰瘍。表現為潰瘍邊緣隆起、基底呈菜花樣改變。常見于燒傷后瘢痕區,病理類型多為鱗狀細胞癌。需通過組織活檢確診,早期發現可通過擴大切除術治療。
4、活動受限
關節部位的潰瘍可能因疼痛導致關節活動障礙,如足跟潰瘍影響行走。長期制動可能引發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需使用水膠體敷料保護創面,配合物理治療維持關節活動度,嚴重時需進行皮瓣移植手術。
5、心理影響
長期不愈的潰瘍可能引發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尤其當潰瘍伴隨異味或外觀改變時。患者可能出現社交回避行為,影響生活質量。需結合心理疏導治療,必要時使用帕羅西汀等抗抑郁藥物。
皮膚潰瘍患者應保持創面清潔干燥,避免抓撓和摩擦。均衡攝入優質蛋白和維生素C促進組織修復,控制血糖血壓等基礎疾病。定期隨訪評估潰瘍愈合情況,出現發熱、疼痛加劇等異常及時就醫。對于長期不愈的潰瘍建議進行病理檢查排除惡變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