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瘡可通過皮膚科、燒傷科、骨科、康復科、傷口造口門診等科室就診。褥瘡通常由長期受壓、營養不良、血液循環障礙、感染、基礎疾病等因素引起。
1、皮膚科:褥瘡早期表現為局部皮膚紅腫、水皰,皮膚科醫生可評估損傷程度并開具外用藥物。常用藥物包括磺胺嘧啶銀乳膏、莫匹羅星軟膏、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皮膚護理需保持創面清潔干燥,避免繼續受壓。
2、燒傷科:深度褥瘡伴組織壞死時需燒傷科處理。醫生可能采用清創術、負壓引流技術,配合藻酸鹽敷料促進肉芽生長。嚴重感染需靜脈輸注頭孢曲松、萬古霉素等抗生素。
3、骨科:合并骨髓炎或需皮瓣移植者應轉診骨科。骨科醫生可能實施死骨切除術、肌皮瓣轉移術,術后需長期臥床固定。術前需完善CT或MRI評估骨質破壞范圍。
4、康復科:康復科側重功能恢復治療。壓力分散可使用氣墊床、泡沫墊,配合紫外線、激光等物理療法。體位變換每2小時執行一次,注意保持30°側臥位角度。
5、傷口門診:專科護士擅長慢性傷口管理。新型敷料如水膠體敷料、含銀敷料可加速愈合。定期測量創面大小,記錄滲出液性狀,血糖控制對糖尿病患者尤為重要。
褥瘡護理需加強蛋白質攝入,每日保證1.5-2g/kg優質蛋白,補充維生素C和鋅制劑。體位管理采用"鐘擺式"翻身法,骨突處墊軟枕。適度被動關節活動預防肌肉萎縮,監測血紅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創面滲出多時需增加換藥頻率,選擇高吸收性敷料。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焦慮情緒,家屬需學習減壓技巧。合并糖尿病者需將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以下,血壓維持在130/80mmHg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