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引流閥植入術可通過術前評估、規范操作、術后護理、并發癥管理、長期隨訪等方式確保安全性。該手術通常由眼壓控制不佳、藥物耐受性差、視神經損傷風險高等原因引起。
1、術前評估:
手術安全性建立在全面術前評估基礎上,需檢查角膜內皮細胞計數、前房深度及視功能。合并白內障或葡萄膜炎患者需優先控制基礎疾病,眼壓高于40mmHg時需先行降眼壓治療。
2、規范操作:
采用Ahmed或Baerveldt引流閥時,需準確定位于赤道部Tenon囊下。術中避免損傷直肌及渦靜脈,使用絲裂霉素C處理植床可降低纖維包裹風險,手術時長控制在90分鐘內最佳。
3、術后護理:
術后1周每日測量眼壓并觀察濾過泡形態,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預防感染,溴莫尼定滴眼液輔助控制眼壓。需佩戴眼罩防止揉眼,避免劇烈運動導致引流管移位。
4、并發癥管理:
早期可能發生淺前房或脈絡膜脫離,通過加壓包扎或前房成形術處理。晚期并發癥如引流管暴露需手術修復,引流閥失效時可考慮行睫狀體光凝術補救。
5、長期隨訪:
術后3年內每3個月復查視野及OCT,監測視神經變化。每年進行UBM檢查評估引流管位置,眼壓波動超過5mmHg需調整降壓方案,約15%患者5年內需二次手術。
術后飲食宜補充維生素A和Omega-3脂肪酸,如胡蘿卜、深海魚等;避免咖啡因攝入以防眼壓波動。恢復期可進行散步等低強度運動,6周后經評估可逐步恢復游泳等項目。日常避免提重物及倒立動作,睡眠時保持30°頭高位有助于房水引流。出現突發眼紅、視力下降需立即就診,定期按摩濾過泡可維持引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