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可通過內鏡下止血、藥物治療、介入治療、輸血支持、手術治療等方式治療。十二指腸潰瘍出血通常由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胃酸分泌過多、應激因素、遺傳因素等原因引起。
1、內鏡下止血
內鏡下止血是十二指腸潰瘍出血的首選治療方法,通過內鏡可以直接觀察出血部位并進行止血操作。常用的內鏡下止血方法包括注射腎上腺素、電凝止血、鈦夾止血等。內鏡下止血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優點,適用于大多數潰瘍出血患者。內鏡下止血后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警惕再出血的發生。
2、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主要包括抑酸藥、胃黏膜保護劑和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常用的抑酸藥有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泮托拉唑等質子泵抑制劑,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胃黏膜保護劑如硫糖鋁、枸櫞酸鉍鉀等可促進潰瘍愈合。對于幽門螺桿菌陽性患者,需采用四聯療法根除治療。藥物治療需要持續4-8周,期間要定期復查。
3、介入治療
對于內鏡治療失敗或無法進行內鏡治療的患者,可考慮介入治療。介入治療包括選擇性動脈栓塞和經導管動脈內藥物灌注。選擇性動脈栓塞通過栓塞出血動脈達到止血目的,適用于活動性出血患者。經導管動脈內藥物灌注是將止血藥物直接注入出血動脈,適用于彌漫性滲血患者。介入治療創傷相對較小,但需要專業介入團隊操作。
4、輸血支持
對于大量出血導致貧血的患者,需要及時輸血支持治療。輸血指征包括血紅蛋白低于70g/L或出現休克癥狀。輸血量根據患者失血量、血紅蛋白水平和臨床癥狀決定。輸血過程中要監測生命體征,警惕輸血反應。同時要補充鐵劑、葉酸等造血原料,促進造血功能恢復。
5、手術治療
對于內鏡和介入治療無效、出血量大危及生命或懷疑惡變的患者,需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包括潰瘍縫合術、胃大部切除術等。手術治療創傷較大,術后恢復時間長,但能徹底解決出血問題。術后需要長期隨訪,預防潰瘍復發。
十二指腸潰瘍出血患者在治療期間要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和精神緊張。飲食上要少量多餐,選擇易消化、低纖維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過熱過冷的食物。戒煙戒酒,避免服用損傷胃黏膜的藥物。定期復查胃鏡,監測潰瘍愈合情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心態,有助于預防潰瘍復發。如出現嘔血、黑便等癥狀要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