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瘙癢可能由皮膚干燥、過敏反應、真菌感染、濕疹、肝膽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過保濕護理、抗組胺藥物、抗真菌治療、糖皮質激素藥膏、原發病治療等方式緩解。
1、皮膚干燥:
環境濕度低或過度清潔導致皮脂膜受損,表現為脫屑伴緊繃感。每日使用含尿素、神經酰胺的保濕霜,洗澡水溫控制在37℃以下,避免頻繁使用皂基類清潔產品。
2、過敏反應:
接觸花粉、塵螨或進食海鮮等致敏原后,機體釋放組胺引發瘙癢,常伴紅色風團。口服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組胺藥,局部涂抹爐甘石洗劑,需排查并遠離過敏原。
3、真菌感染:
皮膚癬菌侵犯角質層引發足癬、股癬,表現為環形紅斑伴脫屑。外用聯苯芐唑乳膏、特比萘芬噴霧,貼身衣物需沸水消毒,保持患處通風干燥。
4、濕疹病變:
皮膚屏障功能障礙導致炎性滲出,好發于肘窩腘窩,可見丘疹水皰。短期使用氫化可的松軟膏控制炎癥,配合冷敷緩解灼熱感,避免搔抓繼發感染。
5、系統性疾病:
膽汁淤積或尿毒癥等導致膽鹽沉積刺激神經末梢,表現為全身頑固性瘙癢。需治療原發病如使用熊去氧膽酸,透析患者可嘗試紫外線光療。
日常增加Omega-3脂肪酸攝入如三文魚、亞麻籽,穿著純棉透氣衣物,洗澡后3分鐘內涂抹保濕劑。持續性瘙癢超過兩周或伴隨黃疸、水腫需就診排查內臟疾病,避免自行長期使用強效激素藥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