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結束后通常不能立即再次來潮。正常月經周期為21-35天,子宮內膜需經歷增殖期、分泌期后才會脫落形成月經,該過程受激素調控具有生理規律。
月經周期分為三個階段:卵泡期子宮內膜增生、排卵期和黃體期內膜分泌轉化。月經剛結束時,卵巢剛開始新一輪卵泡發育,雌激素水平處于低谷,子宮內膜尚未增厚,此時不具備再次脫落的條件。若出現異常出血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激素紊亂是常見原因。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因排卵障礙導致雌激素持續刺激內膜,可能表現為經間期出血;甲狀腺功能異常也會干擾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引發不規則出血。這類情況通常伴隨痤瘡、脫發或體重波動等癥狀。
生殖系統病變需重點排查。子宮內膜息肉或子宮肌瘤可能造成非經期出血,往往伴有經量增多、腹痛;宮頸病變如宮頸炎接觸性出血多發生在同房后。40歲以上女性需警惕子宮內膜癌等惡性病變。
緊急避孕藥等激素類藥物可能干擾周期。含左炔諾孕酮的避孕藥會使子宮內膜提前脫落,導致服藥后3-7天內出現撤退性出血,這種人為干預可能造成周期紊亂。
黃體功能不足可能引起經前期點滴出血。由于孕酮分泌不足,部分女性在月經前1周出現褐色分泌物,屬于經前期癥狀而非真正月經。
若月經結束3天內再現大量出血,建議進行婦科超聲和性激素六項檢查。對于周期短于21天的頻發月經,需排除凝血功能障礙或生殖系統器質性病變。保持基礎體溫記錄有助于判斷是否存在排卵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