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梗阻可通過禁食胃腸減壓、灌腸通便、藥物治療、手術解除梗阻、營養支持等方式治療。腸梗阻通常由腸粘連、腸扭轉、腸道腫瘤、糞石堵塞、腸套疊等原因引起。
1、禁食胃腸減壓:
急性期需立即禁食并留置胃管,通過負壓吸引減少胃腸道積氣積液。胃腸減壓能降低腸腔內壓力,緩解腹脹嘔吐癥狀,為后續治療創造條件。每日記錄引流液性狀和量,配合靜脈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2、灌腸通便:
不完全性梗阻可嘗試溫鹽水灌腸或甘油灌腸劑刺激排便。灌腸能軟化遠端腸道糞便,促進腸內容物排出。操作時注意控制灌入速度和壓力,避免腸穿孔風險。灌腸后需觀察排便量和腹部體征變化。
3、藥物治療:
使用新斯的明促進腸蠕動,山莨菪堿緩解腸痙攣,頭孢曲松預防感染。藥物適用于早期麻痹性腸梗阻或炎癥性腸梗阻。需監測腸鳴音恢復情況,若48小時無效需考慮手術干預。
4、手術解除梗阻:
腸粘連松解術適用于術后粘連性梗阻,腸切除吻合術用于腫瘤或腸壞死病例。手術指征包括持續腹痛、腹膜刺激征、影像學顯示完全性梗阻。術后需預防切口感染和再次粘連。
5、營養支持:
梗阻解除后從流質飲食逐步過渡到低渣飲食,推薦米湯、藕粉、蒸蛋等易消化食物。恢復期避免豆類、芹菜等高纖維食物。可補充乳果糖調節腸道菌群,配合腹部按摩促進腸功能康復。
腸梗阻患者排便停止時間與梗阻程度相關,完全性梗阻通常超過72小時無排便排氣。恢復期建議每日記錄排便次數,逐步增加散步等輕度活動。出現反復腹脹或排便習慣改變需復查腹部CT,長期便秘患者可定期使用開塞露預防糞塊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