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微需氧菌,主要定植于人類胃黏膜,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及胃癌等疾病密切相關。
1、病原學特征:
幽門螺旋桿菌呈螺旋形,具有鞭毛結構,能在強酸環境中存活。其分泌的尿素酶可將尿素分解為氨和二氧化碳,中和胃酸形成保護性微環境。該菌產生的空泡毒素和細胞毒素相關蛋白可直接損傷胃上皮細胞。
2、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口-口傳播和糞-口傳播。共用餐具、親吻、母嬰喂養等密切接觸是常見傳播方式。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感染率更高,發展中國家成人感染率可達50%-80%。
3、致病機制:
細菌通過黏附素附著胃上皮細胞,引發局部炎癥反應。持續感染可導致胃黏膜萎縮、腸上皮化生等病理改變。其產生的炎性因子會干擾胃酸分泌調節,約15%-20%感染者會發展為消化性潰瘍。
4、相關疾病:
慢性活動性胃炎是最常見表現,患者可能出現上腹隱痛、噯氣等癥狀。胃潰瘍多發生于胃竇部,十二指腸潰瘍常見于球部。長期感染可使胃癌風險增加2-6倍,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的發生也與之相關。
5、檢測治療:
碳13/14呼氣試驗是常用無創檢測方法,胃鏡活檢可進行快速尿素酶試驗。標準治療方案包含質子泵抑制劑聯合兩種抗生素,如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療失敗可能與抗生素耐藥有關,需進行藥敏試驗調整方案。
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需注意飲食衛生,實行分餐制,避免咀嚼喂食嬰幼兒。感染者應單獨使用餐具并定期消毒,家庭成員建議同步篩查。適當增加富含益生菌的發酵食品可能有助于維持胃部微生態平衡,但出現持續上腹痛、消瘦等癥狀時應及時就醫進行規范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