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上起泡通常由摩擦、感染或過敏反應引起,常見表現為局部隆起、疼痛或瘙癢。水泡形成主要與皮膚表層與深層組織分離、組織液積聚有關,可通過保護創面、抗感染處理等方式緩解。
摩擦性水泡是最常見類型,多因鞋子不合腳或長時間行走導致。皮膚持續受壓后,角質層與生發層分離形成腔隙,組織液滲出填充形成水皰。初期表現為局部發紅灼熱,建議立即更換寬松鞋襪,使用水膠體敷料覆蓋保護。若已破潰需用碘伏消毒,避免撕除表皮。
真菌感染可能引發足部水泡,如足癬俗稱腳氣。紅色小水泡多出現在足弓或趾縫,伴隨脫屑和劇烈瘙癢。可能與皮膚癬菌感染有關,需保持足部干燥,局部涂抹聯苯芐唑乳膏或特比萘芬軟膏。合并細菌感染時可能出現膿液,需就醫進行膿液培養。
接觸性皮炎會導致過敏性水泡,常見于對洗滌劑、鞋材染料的過敏反應。水泡周圍可見紅斑和丘疹,接觸部位邊界清晰。建議用冷水沖洗患處,外涂爐甘石洗劑緩解瘙癢,必要時口服氯雷他定抗過敏。反復發作者需做斑貼試驗明確過敏原。
燙傷或凍傷也可能引起水泡。二度燙傷后表皮與真皮分離,形成含淡黃色液體的張力性水泡。需用流動冷水沖洗15分鐘,保持水泡完整,外涂磺胺嘧啶銀乳膏預防感染。凍傷水泡多呈暗紅色,切忌摩擦取暖,應緩慢復溫后包扎處理。
持續增大或化膿的水泡、伴隨發熱等全身癥狀時,需排除天皰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水泡可能發展為糖尿病足,建議盡早就醫。水泡處理期間應避免抓撓,穿透氣棉襪,減少患處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