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呈紅色可能由飲食因素、藥物影響、尿路感染、泌尿系統結石或腎臟疾病等原因引起,需結合具體癥狀判斷。
1、飲食因素:
食用紅心火龍果、甜菜根等含天然色素的食物可能導致尿液暫時性變紅。這類色素不被人體完全吸收,經腎臟過濾后使尿液呈現紅色或粉紅色,通常停止食用后24-48小時尿液顏色可恢復正常,無需特殊處理。
2、藥物影響:
服用利福平、酚酞片等藥物時,其代謝產物可使尿液呈橙紅色;使用氨基比林或磺胺類藥物可能產生淡紅色尿液。藥物性紅色尿一般不伴隨其他不適癥狀,停藥后顏色即消失,用藥期間需注意觀察尿液變化。
3、尿路感染:
膀胱炎或尿道炎可能導致血尿,通常伴有尿頻、尿急、排尿灼痛等癥狀。炎癥刺激泌尿道上皮引發出血,尿液可呈洗肉水樣或淡紅色。常見致病菌為大腸桿菌,可通過尿常規檢查確診,需抗生素治療。
4、泌尿系統結石:
腎結石或輸尿管結石移動時劃傷黏膜會引起肉眼血尿,多伴隨劇烈腰痛或腹痛。結石導致的出血通常為鮮紅色,可能伴有血塊,B超或CT檢查可明確結石位置,需根據結石大小選擇藥物排石或手術治療。
5、腎臟疾病:
腎小球腎炎、多囊腎等腎臟病變可引起無痛性血尿,尿液呈可樂色或濃茶色。這類血尿常伴隨蛋白尿、水腫或高血壓,需通過腎功能檢查、腎臟B超等進一步診斷,必要時需腎穿刺活檢明確病理類型。
出現紅色尿液建議記錄發生時間、伴隨癥狀及近期飲食藥物史。避免劇烈運動并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飲水量,限制高鹽高蛋白飲食。若血尿持續超過24小時、伴隨發熱或腰痛、出現血塊或尿液渾濁,應立即就診泌尿外科,完善尿常規、泌尿系超聲等檢查。老年患者或吸煙者出現無痛性血尿需警惕泌尿系統腫瘤可能,建議進行膀胱鏡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