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陽虛和里陽虛是中醫對陽虛證的不同分類,主要區別在于病變部位和臨床表現。表陽虛指陽氣虛弱表現在體表,里陽虛則是臟腑功能衰退導致的陽氣不足。
表陽虛主要表現為體表衛外功能減弱。常見癥狀包括畏寒怕冷、自汗不止、容易感冒、四肢不溫等。這類癥狀多與外感寒邪或長期受涼有關,屬于較表淺的陽氣不足。調理以溫陽固表為主,可選用桂枝湯、玉屏風散等方劑,配合艾灸大椎、風門等穴位。
里陽虛則反映臟腑功能低下,特別是心、脾、腎三臟陽氣虧虛。心陽虛可見心悸氣短、胸悶胸痛;脾陽虛表現為食欲不振、腹脹便溏;腎陽虛典型癥狀為腰膝酸軟、夜尿頻多、性功能減退。里陽虛多由久病體虛、年老體衰或過食生冷所致。治療需溫補臟腑,常用附子理中湯、右歸丸等方藥,配合關元、命門等穴位艾灸。
兩者在脈象上也有差異:表陽虛多見浮而無力脈,里陽虛則以沉細弱脈為主。舌象方面,表陽虛舌淡苔薄白,里陽虛舌質淡胖或有齒痕。表陽虛病情相對較輕,及時調理容易恢復;里陽虛則提示臟腑功能受損,需要長期調養。
特殊情況下,表陽虛可能發展為里陽虛。長期反復感冒的表陽虛患者,若未及時治療,可能逐漸影響脾腎功能,轉化為里陽虛。臨床需根據癥狀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對于復雜情況建議由中醫師辨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