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后出現肉球樣組織脫出多與痔瘡、直腸脫垂或肛乳頭肥大有關,常見于長期便秘、妊娠腹壓增高等情況。主要誘因包括排便用力過度、慢性腹瀉、盆底肌松弛、肛周靜脈曲張及年齡相關組織退化。典型表現為肛門腫物脫出伴排便困難、出血或瘙癢,嚴重時可發生嵌頓壞死。
1、痔瘡
痔瘡是肛墊下移和靜脈叢曲張形成的團塊,內痔脫出多呈柔軟暗紅色,可自行回納或需手法復位。外痔常伴血栓形成,表現為肛緣硬結疼痛。直腸指檢可見齒狀線附近隆起,肛門鏡能明確痔核大小。溫水坐浴可緩解水腫,馬應龍麝香痔瘡栓、太寧栓等藥物能減輕炎癥,反復脫出者需考慮膠圈套扎或痔切除術。
2、直腸脫垂
直腸全層或黏膜層經肛門脫出,初期呈環形皺襞可自行回縮,后期需手法推回。兒童多因骶骨彎曲未形成,成人常見于經產婦或老年盆底薄弱者。長期脫垂可致肛門失禁和黏膜潰瘍。提肛鍛煉有助于輕度患者,嚴重者需行Altemeier手術或腹腔鏡直腸固定術,術后需避免負重三個月。
3、肛乳頭肥大
慢性炎癥刺激導致肛乳頭纖維化增大,脫出物呈灰白色蒂狀,質地較硬且無出血。常與肛裂合并存在,肛門鏡檢查可見齒狀線處乳頭狀突起。無癥狀者無須處理,較大者可局麻下行電灼切除,術后保持大便通暢以防復發。需與低位直腸息肉鑒別,后者多有出血及黏液分泌。
4、肛周膿腫
肛腺感染形成膿腔破潰后,部分患者可見肉芽組織增生脫出,伴劇烈跳痛和發熱。指檢觸及波動感腫塊,血常規顯示白細胞升高。需急診行膿腫切開引流,術后配合甲硝唑片、頭孢克肟等抗生素治療。延誤處理可能發展成肛瘺,表現為反復流膿和硬結形成。
5、直腸息肉
腺瘤性息肉脫出時表面易出血,絨毛狀腺瘤呈菜花樣。50歲以上人群需警惕癌變風險,腸鏡檢查可明確性質。直徑小于5毫米的炎性息肉可能自行消退,較大腺瘤需內鏡下切除并送病理。家族性腺瘤息肉病患者需定期監測,預防性結腸切除可降低癌變概率。
日常應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量,每日飲水不少于1500毫升,養成定時排便習慣。避免久坐久蹲,每次如廁時間控制在5分鐘內。提肛運動每日3組每組20次可增強盆底肌力,出現便血不止、腫物嵌頓或發熱時應立即就醫。術后患者需遵醫囑使用痔瘡栓劑,定期復查肛門功能恢復情況。注意觀察排便性狀改變,45歲以上建議每5年接受一次腸癌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