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心律不齊可通過密切監測、調整母體狀態、藥物治療等方式干預,通常由母體因素、胎兒心臟發育異常、臍帶壓迫、宮內缺氧、遺傳因素等原因引起。
1、母體因素:
妊娠期高血壓、貧血或甲狀腺功能異常可能影響胎兒心律。建議孕婦定期檢測血壓,補充鐵劑糾正貧血,甲狀腺功能異常者需遵醫囑服用左甲狀腺素鈉片。避免咖啡因攝入,每日保證8小時睡眠。
2、心臟發育異常:
可能與室間隔缺損、房室傳導阻滯等先天性心臟病有關,表現為胎心節律不規則伴胎動減少。需通過胎兒超聲心動圖確診,嚴重者需產后進行心臟修補術或安裝起搏器。
3、臍帶壓迫:
臍帶繞頸或受壓會導致短暫性心律不齊。孕婦應采取左側臥位改善胎盤供血,每日進行胎動計數,出現異常時需立即進行胎心監護和B超檢查。
4、宮內缺氧:
胎盤功能減退或母體低氧血癥可能引發胎兒代償性心律變化。孕婦需吸氧治療,靜脈滴注丹參川芎嗪改善微循環,監測臍動脈血流指數。
5、遺傳因素:
家族性長QT綜合征等基因異常可能導致胎兒心律失常。建議進行基因檢測,分娩后新生兒需使用普萘洛爾或胺碘酮控制心律。
孕婦需每日攝入含鎂食物如南瓜子、黑巧克力,配合散步等低強度運動。每周進行2次胎心監護,發現胎心持續>160次/分或<110次/分需急診處理。妊娠晚期避免仰臥位,睡眠時使用孕婦枕保持左側臥位。產后需對新生兒進行72小時動態心電圖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