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體內濕氣可通過藿香正氣水、參苓白術散、二妙丸等藥物調理,通常由飲食不當、環境潮濕、脾胃虛弱、肝膽濕熱、腎陽不足等原因引起。
1、飲食調理:
飲食不當是濕氣內生的常見原因,過量食用生冷、油膩、甜膩食物會損傷脾胃運化功能。建議減少冰鎮飲品、肥肉、奶油等高濕食物攝入,適當增加薏米、赤小豆、山藥等健脾利濕食材。
2、環境調節:
長期處于潮濕環境易導致外濕侵襲,表現為頭身困重、關節酸痛。保持居所通風干燥,使用除濕機控制濕度在50%-60%,陰雨天氣可佩戴艾草香囊驅散濕邪。
3、脾胃養護:
脾胃虛弱者運化水濕能力下降,常見食欲不振、大便黏膩。日常可按摩足三里穴,練習八段錦調理脾胃須單舉招式,避免暴飲暴食加重脾胃負擔。
4、肝膽濕熱:
肝膽濕熱可能與情志不暢、酗酒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口苦咽干、脅肋脹痛等癥狀。藥物治療可選用龍膽瀉肝丸、茵梔黃顆粒,配合菊花、決明子代茶飲。
5、腎陽不足:
腎陽虛衰難以溫化水濕,多伴腰膝冷痛、夜尿頻多。金匱腎氣丸、右歸丸等溫補腎陽,艾灸關元穴、命門穴有助于增強陽氣化濕之力。
除藥物干預外,建議每周進行3次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促進排汗祛濕,睡眠時避免直接對著空調出風口。濕氣重者應限制每日水分攝入不超過2000ml,晨起飲用生姜紅棗茶有助于振奮陽氣。若出現舌苔厚膩、肢體浮腫持續兩周未緩解,需及時就醫排除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器質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