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可通過盆底肌訓練、生物反饋治療、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等方式改善。大便失禁可能由盆底肌松弛、神經損傷、直腸脫垂、炎癥性腸病和肛門括約肌損傷等原因引起。
盆底肌松弛是常見誘因,與妊娠分娩或長期腹壓增高有關。凱格爾運動能增強括約肌力量,每日堅持收縮肛門肌肉100次以上,持續3個月可見效。生物反饋治療利用儀器可視化指導患者正確收縮肌肉,有效率可達70%。
神經損傷多見于糖尿病或腰椎手術后,伴隨會陰部感覺減退。甲鈷胺可營養周圍神經,配合針灸刺激骶神經叢。直腸脫垂患者常有排便不盡感,輕癥可采用硬化劑注射,嚴重者需行Altemeier手術。
炎癥性腸病活動期會出現黏液血便伴失禁,美沙拉嗪能控制腸道炎癥,嚴重病例需使用英夫利昔單抗。肛門括約肌損傷常見于產傷或肛瘺手術,括約肌成形術可修復斷裂肌肉,術后需配合電刺激治療。
老年患者可選用洛哌丁胺減少腸蠕動,蒙脫石散能吸附多余液體。兒童功能性失禁建議定時排便訓練,配合心理疏導。若出現發熱、劇烈腹痛或大量便血,需立即排除腸梗阻等急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