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不調可能由內分泌紊亂、器質性疾病、精神因素、藥物影響及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引起。常見表現包括周期紊亂、經量異常及伴隨癥狀,需根據具體病因采取針對性干預。
內分泌失調是月經不調的核心因素。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異常會導致孕激素不足或雌激素水平波動,引發周期延長、經量減少等癥狀。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常伴隨雄激素升高和排卵障礙,可通過性激素六項檢查確診。這類情況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黃體酮膠囊、地屈孕酮片等藥物調節周期。
子宮器質性病變約占病因的30%。子宮內膜息肉可能造成經間期出血,超聲檢查可見宮腔內高回聲團塊;子宮腺肌癥則表現為進行性加重的痛經和經量增多,磁共振成像有助于明確診斷。宮腔鏡息肉切除術或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是常用治療手段。
持續精神壓力通過激活交感神經系統抑制促性腺激素釋放,導致暫時性閉經。臨床常見于考試期學生或職場高壓人群,通常解除壓力源后2-3個月經周期可自行恢復。認知行為療法和正念訓練能有效改善應激狀態。
某些藥物會干擾月經周期。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如利培酮可能引起泌乳素升高型閉經,避孕藥停藥后可能出現撤退性出血異常。建議用藥前詳細閱讀說明書不良反應條款,必要時咨詢醫生調整用藥方案。
不良生活方式是青年女性月經失調的常見誘因。體重指數低于18.5時,體脂率不足會影響雌激素合成;過度運動可能造成下丘腦性閉經;晝夜節律紊亂會打亂褪黑素分泌周期。保持BMI在18.5-23.9范圍,每周中等強度運動不超過150分鐘,保證7-8小時睡眠有助于周期恢復。
若月經紊亂持續超過3個周期,或出現劇烈腹痛、大量血塊每小時浸透一片衛生巾、非經期出血等癥狀,建議盡早就診婦科。40歲以上女性突然出現的月經改變需排除子宮內膜病變,可通過超聲檢查和診斷性刮宮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