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臨床表現主要有排便次數減少、糞便干硬、排便困難、肛門墜脹感、腹部不適等。便秘可能由飲食結構不合理、缺乏運動、腸道功能紊亂、藥物副作用、器質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排便次數減少
正常成年人每周排便次數少于3次可視為排便次數減少。糞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過長會導致水分被過度吸收,使糞便體積縮小且質地變硬。部分患者可能連續多日無便意,需主動用力才能觸發排便反射。
2、糞便干硬
便秘患者的糞便常呈硬球狀或羊糞樣,表面可見明顯裂紋。糞便硬度增加會導致通過直腸時摩擦增大,可能伴隨肛周疼痛或撕裂傷。嚴重時糞便嵌塞可形成糞石,需人工輔助排出。
3、排便困難
表現為排便時需過度屏氣用力,或存在排便不盡感。部分患者需采用手法輔助排便,如按壓腹部或會陰部。長期排便困難可能誘發痔瘡、直腸脫垂等并發癥。
4、肛門墜脹感
直腸內滯留的糞便刺激腸壁神經,產生持續性的肛門墜脹或堵塞感。這種不適在久坐或夜間可能加重,但實際排便時又難以順利排出糞便。
5、腹部不適
常見下腹部脹滿、隱痛或絞痛,腸鳴音可能減弱。嚴重便秘者可觸及降結腸或乙狀結腸部位的糞塊。部分患者伴隨食欲減退、惡心等消化道癥狀。
建議便秘患者每日攝入足夠水分和膳食纖維,如燕麥、西藍花、火龍果等食物可促進腸道蠕動。規律進行快走、腹部按摩等運動有助于改善胃腸動力。若癥狀持續超過兩周或出現便血、體重下降等警示癥狀,應及時就醫排除腸梗阻、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器質性疾病。避免濫用瀉藥,長期便秘者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聚乙二醇電解質散等緩瀉劑調整腸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