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可能由乳糖酶缺乏、腸道菌群失衡、遺傳因素、腸道炎癥、年齡增長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調整飲食、補充乳糖酶、選擇低乳糖乳制品、藥物治療、改善腸道健康等方式緩解。
1、乳糖酶缺乏:
乳糖不耐受主要由于小腸黏膜乳糖酶分泌不足,無法充分分解乳制品中的乳糖。未分解的乳糖進入結腸后被細菌發酵,產生氣體和短鏈脂肪酸,刺激腸道蠕動加快,導致腹脹、腹瀉。日常可選擇酸奶、硬奶酪等發酵乳制品,其乳糖含量較低。
2、腸道菌群失衡:
長期使用抗生素或腸道感染可能破壞腸道菌群平衡,影響乳糖代謝能力。伴隨癥狀包括腸鳴音亢進、排氣增多。建議攝入益生菌食品如泡菜、味噌,或服用雙歧桿菌、乳酸菌等益生菌制劑。
3、遺傳因素:
亞洲人群乳糖酶基因表達隨年齡增長逐漸下降的比例高達90%,這與LCT基因多態性相關。此類人群幼兒期后乳糖酶活性會自然減退,飲用普通牛奶后可能出現水樣便、腹痛。基因檢測可輔助診斷。
4、腸道炎癥:
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等炎癥性腸病會損傷小腸絨毛,減少乳糖酶分泌面積。可能與免疫異常、感染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黏液便、體重下降。藥物治療包括美沙拉嗪、潑尼松等抗炎藥物,嚴重時需進行腸段切除術。
5、年齡增長:
人體乳糖酶活性從2歲開始自然衰減,60歲以上人群約70%出現乳糖消化障礙。這與小腸黏膜萎縮、消化功能退化有關。建議分次少量飲用牛奶,或選用舒化奶、杏仁奶等替代品。
乳糖不耐受者應注意避免空腹食用乳制品,每日鈣攝入可通過深綠色蔬菜、豆腐等補充。規律進行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有助于改善腸道蠕動功能。出現持續腹瀉伴發熱、血便時應及時消化科就診,排除感染性腸炎等器質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