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流膿可通過耳鼻喉科就診治療,通常由外耳道炎、中耳炎、鼓膜穿孔、膽脂瘤、耳部外傷等原因引起。
1、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多因細菌或真菌感染導致,常見于游泳后耳道進水、頻繁掏耳等行為。患者表現為耳痛、瘙癢、黃色分泌物增多。治療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抓撓,局部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抗菌藥物。急性期可配合紅外線照射促進炎癥吸收。
2、中耳炎:
化膿性中耳炎常繼發于上呼吸道感染,與咽鼓管功能障礙有關。典型癥狀包括耳悶脹感、聽力下降、發熱及膿性分泌物。可能與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感染相關。治療需口服阿莫西林、頭孢克肟等抗生素,鼓膜明顯充血時可行鼓膜穿刺引流。
3、鼓膜穿孔:
外傷或中耳炎可導致鼓膜完整性破壞,出現耳道流血性膿液、突發聽力障礙。可能與頭部撞擊、氣壓驟變等因素有關。急性期需禁止游泳、避免用力擤鼻,多數小穿孔可自愈,持續3個月未愈合者需行鼓膜修補術或鼓室成形術。
4、膽脂瘤:
中耳膽脂瘤為上皮細胞異常堆積形成的囊性結構,表現為惡臭膿液、進行性聽力喪失。可能與先天性發育異常或慢性炎癥刺激相關。確診需CT檢查,治療需手術清除病灶,常見術式包括開放式乳突根治術、完壁式乳突切除術。
5、耳部外傷:
耳廓撕裂傷或顱底骨折可繼發耳道流膿,常伴皮下血腫、眩暈等癥狀。需急診清創縫合,預防性使用頭孢曲松等廣譜抗生素。合并腦脊液耳漏時需神經外科協同處理。
日常需避免使用尖銳物品掏耳,游泳時佩戴耳塞防護。飲食宜補充維生素A、鋅等營養素促進黏膜修復,如胡蘿卜、牡蠣等食材。出現持續流膿超過1周、劇烈頭痛或面癱等癥狀時需立即就醫,警惕顱內并發癥發生。恢復期可進行適度有氧運動增強抵抗力,但需避免跳水、拳擊等可能造成耳壓變化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