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可通過一般治療、抗病毒治療、對癥治療、中醫治療、重癥治療等方式治療。手足口病通常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常見病原體包括柯薩奇病毒A16型、腸道病毒71型等。
1、一般治療
患者需隔離休息,避免交叉感染。保持口腔清潔,進食前后用溫水漱口。飲食以流質或半流質為主,如米湯、牛奶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衣物被褥需每日消毒暴曬,注意手部衛生。
2、抗病毒治療
可遵醫囑使用利巴韋林顆粒、阿昔洛韋片、更昔洛韋分散片等抗病毒藥物。利巴韋林能抑制病毒RNA合成,阿昔洛韋對DNA病毒有效。用藥期間需監測血常規和肝功能,可能出現惡心、皮疹等不良反應。
3、對癥治療
發熱超過38.5℃可服用布洛芬混懸液或對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口腔潰瘍可用康復新液含漱,皮膚皰疹未破潰者可外涂爐甘石洗劑。出現腦膜炎癥狀時需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顱內壓。
4、中醫治療
風熱犯表證可用銀翹散加減,濕熱蘊結證選用甘露消毒丹。中成藥如藍芩口服液、小兒豉翹清熱顆粒等具有清熱解毒功效。中藥熏洗可用野菊花、金銀花煎湯外洗皮疹處。
5、重癥治療
合并腦炎、肺水腫等需住院治療,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可中和病毒。呼吸衰竭者行機械通氣,循環障礙時用多巴胺維持血壓。心肌損害患者需營養心肌治療,常用磷酸肌酸鈉。
手足口病患兒應居家隔離2周,每日測量體溫觀察病情變化。恢復期可適量補充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選擇易消化的雞蛋羹、南瓜粥等食物。保持居室通風,玩具餐具定期煮沸消毒。疫苗接種是有效的預防手段,EV71型滅活疫苗適用于6月齡至5歲兒童。出現持續高熱、肢體抖動、呼吸困難等癥狀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