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直腸炎患者需注意飲食調整、癥狀監測、皮膚護理、藥物管理和心理支持等護理事項。放射性直腸炎是盆腔放療后常見的并發癥,主要表現為腹瀉、腹痛、便血等腸道癥狀,護理需兼顧生理與心理需求。
1、飲食調整
選擇低渣、低纖維、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條、蒸蛋等,減少粗糧、堅果等刺激性食物攝入。少量多餐,每日5-6次進食,避免過冷或過熱飲食。腹瀉嚴重時可暫時禁食,通過腸內營養制劑補充能量。記錄飲食與癥狀的關聯性,及時調整食譜。
2、癥狀監測
每日記錄排便次數、性狀及伴隨癥狀,觀察有無血便或黏液便。測量體溫關注感染跡象,監測體重變化預防營養不良。若出現持續腹痛、發熱或便血量增加,需立即就醫。保留癥狀日記有助于醫生評估病情進展。
3、皮膚護理
便后使用溫水清潔肛周,避免用力擦拭,可選用無酒精濕巾。涂抹氧化鋅軟膏或凡士林保護皮膚屏障。穿著透氣棉質內衣,避免局部潮濕。出現皮膚破損時,遵醫囑使用抗菌藥膏預防感染。
4、藥物管理
嚴格遵醫囑服用止瀉藥、黏膜保護劑等藥物,如蒙脫石散、美沙拉嗪。不可自行調整劑量或停藥。灌腸治療時注意體位和操作規范。使用鎮痛藥需警惕便秘風險,必要時配合益生菌調節腸道菌群。
5、心理支持
疾病反復可能引發焦慮抑郁情緒,可通過正念訓練、音樂療法緩解壓力。加入患者互助小組分享護理經驗。家屬應避免負面情緒傳遞,協助患者保持規律作息。醫護人員需定期進行心理狀態評估。
放射性直腸炎患者需長期堅持低刺激飲食,每日保證充足水分攝入,避免久坐壓迫直腸。根據耐受度進行散步等低強度運動,促進腸道蠕動。定期復查腸鏡評估黏膜修復情況,治療期間禁止飲酒及辛辣食物。護理過程中需密切觀察放射性膀胱炎等并發癥狀,出現異常及時與放療團隊溝通調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