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能由視網膜缺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網膜靜脈阻塞、眼內腫瘤、頸動脈狹窄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治療、全視網膜光凝術、青光眼引流閥植入術、睫狀體光凝術、藥物治療等方式干預。
1、視網膜缺血
視網膜長期供血不足會導致缺氧,刺激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大量分泌,誘發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形成。患者可能出現視力驟降、視野缺損等癥狀。需通過眼底熒光血管造影確診,治療需聯合視網膜激光與降眼壓藥物如布林佐胺滴眼液。
2、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微血管病變是常見誘因,持續高血糖損傷血管壁后,代償性新生血管會蔓延至虹膜。典型表現為虹膜表面血管網增生,可遵醫囑使用雷珠單抗玻璃體注射,配合前列腺素類藥物如拉坦前列素控制眼壓。
3、視網膜靜脈阻塞
視網膜中央靜脈或分支靜脈阻塞后,靜脈回流受阻導致毛細血管床擴張,繼而引發病理性血管增生。患者常見突發無痛性視力下降,需采用抗凝血治療聯合全視網膜光凝,必要時使用甘露醇靜脈滴注快速降壓。
4、眼內腫瘤
脈絡膜黑色素瘤等眼內占位病變可壓迫血管引發局部缺血,腫瘤本身也會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特征性表現為虹膜異色與繼發性青光眼,確診需超聲生物顯微鏡檢查,治療需手術切除腫瘤并輔以放射治療。
5、頸動脈狹窄
頸動脈嚴重狹窄時眼動脈供血減少,造成慢性視網膜低灌注狀態。多數患者伴有同側頭痛或短暫性黑矇,頸動脈超聲可明確診斷。需血管外科評估是否需支架植入,眼部治療以控制新生血管為主,可選用貝伐珠單抗結膜下注射。
患者應嚴格監測血壓血糖,避免劇烈運動及重體力勞動,保持情緒穩定以防眼壓波動。飲食需低鹽低脂,多攝入深色蔬菜補充葉黃素,戒煙限酒。定期復查眼底及眼壓,若出現眼紅眼痛需立即就診。晚期患者可考慮視功能康復訓練,但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