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炎可通過抗生素、解痙鎮痛藥、利膽藥、中成藥、輔助藥物等方式治療。膽囊炎通常由細菌感染、膽結石、膽汁淤積、寄生蟲感染、膽囊缺血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細菌感染是膽囊炎常見病因,需使用抗菌藥物控制炎癥。頭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甲硝唑等廣譜抗生素可覆蓋腸道常見致病菌。用藥需結合血常規及藥敏結果調整,療程通常7-10天。
2、解痙鎮痛藥:膽絞痛發作時可用山莨菪堿、間苯三酚等藥物緩解膽道痙攣。此類藥物通過阻斷膽堿能受體松弛Oddi括約肌,但青光眼、前列腺增生患者慎用。疼痛劇烈者可短期聯用非甾體抗炎藥。
3、利膽藥:熊去氧膽酸、茴三硫等藥物能促進膽汁分泌和排泄。熊去氧膽酸可降低膽汁膽固醇飽和度,對膽固醇性結石相關膽囊炎有溶解作用。需連續服用3-6個月,用藥期間監測肝功能。
4、中成藥:膽寧片、消炎利膽片等中成藥具有清熱利濕功效。膽寧片含大黃、金錢草等成分,能改善腹脹、惡心癥狀。使用需辨證施治,避免與西藥同服影響藥效。
5、輔助藥物:合并嘔吐者可用多潘立酮調節胃腸動力,發熱者配合布洛芬退熱。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可預防應激性潰瘍,尤其適用于老年重癥患者。
膽囊炎患者需低脂飲食,每日脂肪攝入控制在40g以下,避免蛋黃、動物內臟等高膽固醇食物。急性期選擇清流質飲食如米湯、藕粉,緩解期逐步增加蒸魚、豆腐等優質蛋白。規律進食可促進膽汁排空,建議每日5-6餐少量多餐。適度有氧運動如步行、太極拳有助于改善膽汁淤積,但發作期應臥床休息。監測體溫、腹痛變化,若出現寒戰高熱或腹膜刺激征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