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鵝口瘡通常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可能由分娩感染、奶具污染、免疫力低下、抗生素濫用、母嬰接觸傳播等因素導致,可通過局部用藥、口腔護理、母乳喂養調整、環境消毒、增強免疫力等方式治療。
1、分娩感染
產道內的白色念珠菌可能在分娩過程中感染新生兒口腔黏膜。這種情況多見于母親存在陰道念珠菌病未治愈時。保持會陰清潔、孕晚期篩查治療可降低風險。新生兒出現乳白色偽膜時,可用制霉菌素混懸液涂抹患處。
2、奶具污染
奶瓶、奶嘴消毒不徹底可能成為真菌傳播媒介。建議每次使用后煮沸消毒,避免使用潮濕存放的喂養器具。癥狀較輕時可先用碳酸氫鈉溶液清潔口腔,配合益生菌調節菌群平衡。
3、免疫力低下
早產兒或低體重兒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更易感染。除口腔出現凝乳狀斑塊外,可能伴隨進食哭鬧。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氟康唑口服溶液,同時加強營養支持促進免疫功能成熟。
4、抗生素濫用
廣譜抗生素破壞正常菌群平衡,導致真菌過度增殖。患兒口腔黏膜可見不易擦去的白色膜狀物。治療需停用非必要抗生素,局部應用克霉唑口腔藥膜,必要時補充維生素B族。
5、母嬰接觸傳播
哺乳期母親乳頭皸裂感染可能通過喂養傳播真菌。建議母嬰同步治療,母親可使用硝酸咪康唑乳膏,患兒配合制霉菌素甘油涂抹。喂養前后需用溫水清潔乳頭,避免交叉感染。
預防鵝口瘡需注意哺乳衛生,每次喂養后喂少量溫水清潔口腔,定期消毒安撫奶嘴等入口物品。母乳喂養者需檢查乳頭是否有皸裂或疼痛,配方奶喂養應現配現用。患兒衣物需單獨清洗暴曬,居室保持通風干燥。若口腔白膜擴散至咽喉或伴隨發熱,應立即就醫排除深部真菌感染可能。治療期間避免強行刮除偽膜,防止黏膜損傷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