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周圍長癬發癢可通過抗真菌藥物、局部護理、調整生活習慣、中藥外洗、口服藥物等方式治療。肛門癬通常由真菌感染、局部潮濕、免疫力低下、接觸傳染、皮膚屏障受損等原因引起。
肛門癬多由紅色毛癬菌等真菌感染引起,可遵醫囑使用硝酸咪康唑乳膏、聯苯芐唑乳膏、特比萘芬乳膏等外用抗真菌藥物。用藥前需清潔患處,保持干燥,避免抓撓。若合并細菌感染可能出現紅腫滲液,需配合抗生素治療。
每日用溫水清洗肛周后徹底擦干,選擇純棉透氣內褲并每日更換。避免使用堿性肥皂或過熱的水刺激皮膚。排便后可用生理鹽水沖洗,減少糞便殘留對皮膚的刺激。局部可涂抹氧化鋅軟膏保護皮膚屏障。
減少久坐時間,每小時起身活動促進局部通風。控制辛辣刺激食物攝入,避免飲酒。肥胖者需減重以減少皮膚摩擦。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糖,高血糖環境易加重真菌感染。
苦參、黃柏、地膚子等中藥煎湯坐浴有助于緩解瘙癢。將藥材煮沸后晾至適宜溫度,每日坐浴10-15分鐘。皮膚破損時慎用,避免濃度過高導致刺激。可配合蒼術、白鮮皮等燥濕止癢藥材。
泛發性或頑固性肛門癬需口服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抗真菌藥物。肝功能異常者慎用,用藥期間需監測轉氨酶。瘙癢嚴重時可短期服用氯雷他定等抗組胺藥,但需注意嗜睡等副作用。
治療期間需保持肛周清潔干燥,避免與他人共用毛巾浴具。選擇寬松透氣的衣物,減少局部摩擦。飲食宜清淡,適量補充維生素B族有助于皮膚修復。若癥狀持續超過兩周或出現皮膚潰爛、滲液等情況,應及時到皮膚科就診。真菌感染具有傳染性,家庭成員出現類似癥狀需同步治療。日常可適當曬太陽,紫外線有助于抑制真菌繁殖。